今天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一个充满浪漫与诗意的节日。它源自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与跨越银河的相思。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七夕节所蕴含的深情与美好依然被人们所珍视。
鹊桥在人间
□ 王春亮
七夕的风带着几分古老的怅惘,拂过檐角时,仿佛还能听见神话传说中银河上空鹊鸟振翅的轻响。那条横亘天际的银河,将牛郎织女拆成一对隔河相望的苦命鸳鸯,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夜的思念,只凝成鹊桥上转瞬即逝的片刻相拥。这般凄美与仓促,让沉浸在这一神话中的人们心头都泛起淡淡的忧伤,这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
可当目光从银河落回人间,才发觉我们早已挣脱了银河的束缚。不必等岁岁七夕,不必盼鹊鸟搭桥,在这美好的人间,恋人的声音能顺着电话线流淌,一句“我想你”穿过山川湖海,依旧带着温热的呼吸;视频的屏幕里恋人眉眼鲜活如昨,皱眉时的小皱纹、笑起来的梨涡,都清晰得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再远的距离也成了“面对面”的温馨陪伴。
更不必说钢铁巨鸟飞机能载着思念飞越千山万水,前一刻还在北国看落雪,下一刻从天而降,已在南国暖阳里与恋人相拥;银龙般的高铁朝发夕至,清晨在晨光里打包一份甜点,正午就能出现在恋人面前,递上带着余温的惊喜。那些曾让古人望穿秋水的距离,在如今不过是几个小时的车程、一通电话的时长。
多么美好的人间,热恋的人啊,这里没有银河隔断。爱情少了些凄美的传奇,却多了无数踏实的幸福。不必在鹊桥上饮泣惜别,只需在晚风中牵手散步;不必用一年等待一次短暂的重逢,只需在想念时即刻奔赴。这个时代的恋人啊是多么的幸福,早已把“朝朝暮暮”写成了日常,人间没有横亘的星河,只有恋人相拥时,耳畔缠绵的情话与心头满溢的温暖。
今晚的月亮
□ 李昌林
今晚的月亮不敢太亮
怕照化芭蕉上的霜
今晚的月亮缺半张嘴
等你说出
那个圆圆的约定
银河里的浪
晃碎相思的光
它把圆藏了半阙
像没说完的话
连洒下的清辉都很轻
怕惊扰了桥中央
那对恋人的窃窃私语
红云飘过
替他们挡了风
月亮趁机偷瞄了人间
原来人间所有的聚离
都跟月亮有关
一年的人间
买不来
一夜的天上
不必,都要满圆
只要此刻 月光刚好
照亮
相思的物什
□ 朱明坤
整理旧书时,从扉页滑出一枚银杏叶。叶片早已脆黄,经络却还清晰,像老人手背的脉纹。叶柄处系着细线,线上串着颗红豆,是了,这是十年前友人所赠。
那时我们同游古寺,见千年银杏满地金甲。他拾起一片说:“夹书里做笺罢。”我笑他酸气。临别时,他却真送来这片叶,叶柄上缠着红丝线,线头坠着相思子。如今书已泛黄,叶仍完好,赠叶人却远在重洋。
这般物什,谁家没有几件呢?
老陈钥匙串上挂个铜哨,锈得吹不响。他说是当年民兵训练时所得,一挂四十年。张太太抽屉里收着半块橡皮,女儿幼时分给她的:“妈妈替我保管。”如今女儿都做了母亲,橡皮还留着。
这些物件,说不值钱是真不值钱。扔在路上,未必有人弯腰去捡。但留在某人那里,便是无价之宝。
王维写“红豆生南国”,最是相思。其实何止红豆?但凡沾了情的物事,都有魔力。一块顽石、一截枯枝、半张糖纸,只要被郑重地赠予,虔诚地收藏,便不再是死物。
每每攥住它们,心里便觉踏实。
暴风雨夜里,摸一摸枕下的平安扣;迷茫时分,捏一捏袋中的幸运币。这些动作小得可怜,却真能定人心神。就像水手抛锚,不是锚重,是锚连着根。
现代人笑我们藏破烂。什么电影票根,车票卡片,旧书信纸。他们不懂,这些哪里是破烂?分明是一个个时光的胶囊。指尖抚过褪色的字迹,便能打开某个午后的阳光,听到某次离别的雨声。
我见过最奇特的信物,是朋友珍藏的纽扣。普通的白塑料扣,掉在地上都不会有人留意。却是他父亲最后的遗物,从病号服上脱落,攥在手心留下的。他说每当困惑,就握紧这枚纽扣,仿佛还能感受到父亲的体温。
信物妙就妙在“信”字。信其有情,信其有灵,信哪怕天地翻覆,此物仍在,此情便不灭。
七夕将至,满街都在卖礼物。金饰银器,鲜花美妆,当然都好,但似乎太新太亮。倒叫人怀念起从前慢的日子,一针一线绣香囊,一字一句写情书。礼不在重,在那份“特意”,特意为你挑选,特意为你制作,特意为你保存。
你若问我家中最珍贵的信物何在?我指给你看厨房门框上的刻痕。一道道记录女儿身高的铅笔印,从五十公分到一百六十五公分。妻每年七夕为她量一次,雷打不动。每次看见刻痕,都仿佛看见小丫头蹦跳着喊:“爸爸看我长高没!”
这就是信物的魂。它不是物件本身,是物件里住着的时光,是时光里活着的人。
天上银河璀璨,人间信物无声。一样都是情的见证,心的依托。所以不必羡慕鹊桥相会,看看你抽屉里那枚褪色的邮票,那朵风干的玫瑰,那片写着字的贝壳,你的银河,早在你手心里了。
给爱人一个惊喜
□ 罗铮
妻与我结缡十载,日子过得平淡如水。她向来是极朴素的女子,不尚浮华,不慕虚荣,每每问她要何礼物,她只摇头,说“不必”。久而久之,我便也当真“不必”了。然而今年,我却忽发奇想,欲要给她一个惊喜。
这念头初起时,自己也觉得可笑。中年夫妇,何来惊喜之说?日子早已被柴米油盐填满,浪漫二字,似乎只属于年少轻狂时。然而转念一想,正因如此,才更应当有些许不同罢。
我暗中筹备多时。先是托友人从南国捎来她最爱吃的桂圆,颗颗饱满,色泽褐红,宛如凝固的相思。又去书店精心挑选了一册她念叨许久的诗集,扉页上题了“十年如一日”五字。最后,竟鬼使神差地买了一对泥塑小人,一男一女,憨态可掬,颇似我们初识时的模样。
七夕节前夜,我假意忘了这个日子,只如平常般下班回家。她亦如常,在厨房忙碌,油烟机轰鸣声中传来她的一声“回来了”。我应了一声,看见她背影微微佝偻,发间已有银丝闪烁,心下忽然一酸。
是夜,我谎称要加班,实则悄悄去了城西的花店。店主是个眉目慈祥的老妇人,听我说要买花给妻子,便笑道:“先生倒是难得,多是年轻人来买花呢。”我赧然一笑,选了一束淡紫色的勿忘我,不张扬,恰似她的性子。
抱着花与礼物走在回家的路上,街灯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路旁有年轻情侣相拥而过,女孩手中玫瑰娇艳欲滴。我忽然想起,竟从未送过妻玫瑰。年轻时觉得俗气,年长后觉得浪费,如今想来,不过是借口罢了。
至家门前,竟有些忐忑。深呼吸数次,方推门而入。她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屏幕上光影流转,映得她侧脸明明暗暗。见我捧着花进来,她明显一怔,继而露出困惑的神情:“这是……”
“七夕节快乐。”我讷讷道,竟有些口拙。
她接过花,低头轻嗅,嘴角微微上扬。我趁机将其他礼物一一奉上。她看到桂圆时眼睛一亮,看到诗集时惊喜地“啊”了一声,及至见到那对泥人,竟扑哧笑出声来。
“怎的想起买这些?”她问,眼中水光潋滟。
我一时语塞。难道要说是因为看见她鬓间白发心生怜惜?还是要说害怕日子太过平淡最终相顾无言?终究只是笑笑:“就想送点东西给你。”
她不再追问,只细心地将礼物收好。那束勿忘我被插在餐桌的花瓶里,为素净的餐厅添了一抹亮色。是夜,我们并肩坐在阳台上,看天上星河倾斜。城市光害严重,并不能看清牛女二星,但知道它们在那里,便已足够。
“听说今晚有雨。”她忽然说,“是织女的眼泪呢。”
我侧头看她,她眼中映着万家灯火,明亮如星。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惊喜,并非要多么隆重奢华,不过是要让对方知道,你还在意,还记得,还愿意为TA花一点心思。
七夕的“仪式感”
□ 梁惠娣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足迹,感受一下古人的浪漫七夕。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浪漫七夕更被诗人屡屡提及。唐人沈佺期的《七夕》写道:“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这首诗描述了这样一个浪漫快乐的情景:秋日很近了,天上的大雁过往稀少。天高云淡,喜鹊乘着月色飞向天河,开始架桥。美丽的织女已经停梭而化妆,等待美好时刻的到来,与夫君牛郎相会。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都会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的就是唐明皇和杨玉环在七月初七晚上对月盟誓的情景。帝王之家也在过七夕,由此可见古人对七夕节的重视。q
宋朝人过七夕,在七月七日晚饭时分,全城的儿童、女子,都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新衣服。富贵人家,在开阔的庭院中,摆放香案,案上罗列酒菜点心。女孩子排列成行,抬头看着月亮、北斗星,行跪拜之礼,向牛郎织女乞巧。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详细地描述了他和夫人过七夕节的浪漫情景,他这样写道:“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七夕的夜里月色很好,他们摆上香烛瓜果,共拜织女星。波光粼粼的河面像白丝绸一样,他们摇着轻罗小扇,并坐在临水的窗前,祈愿夫妻恩爱长久。这般夫妻情笃、宁静美好,令人感叹,更为七夕的浪漫添了浓重的一笔。
古人过七夕,仪式感满满,让我们在感受美好浪漫的同时,更被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依然在流传。
发布于: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