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学者:为什么小米能实现强势回归?

新浪科技欧洲站站长 郝倩 发自瑞士洛桑

新浪科技日前对话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管理学教授、未来准备度中心主任俞昊(Howard Yu)。对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他提出,地缘政治给科技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但人工智能领域的整合正在模糊不同行业的界限。

“硬件公司,软件公司和服务业的边界感正在快速消失,每一个公司都在自己努力,或者至少是和其他公司一起努力,以给客户提供完整的用户体验。无论你是科技公司、家电公司还是手机公司,行业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俞昊对新浪科技明确表示。

“以往旧的细分式商业模式广受推崇,比如一家公司专注于硬件,另一家则是软件,术业有专攻。但在科技领域旧的模式行不通了。现在,新的商业模式则是关于交互界面,关于数据,关于工作流。”

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刚发布的《2025 年未来准备度指标(Future Readiness Indicator)》显示,在经济政策动荡、创新周期加速、监管收紧与消费者期望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全球共有 49 家科技公司、27 家制药企业和 41 家时尚品牌被纳入评估,检验它们在剧烈变化中的应对能力。

该指标从七大维度评估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包括:财务基础、投资者增长预期、业务多元性、员工结构与 ESG、研发投入、创新早期成果、现金与债务管理等。

“每一位 CEO 都该问自己一句:如果核心市场明天消失,公司还能站得住吗?对大多数中型企业而言,答案是否定的。这正是今年指标背后的故事。”俞昊教授说。

今年的结果首次呈现出“强者与脆弱者”的明显分化。在地缘政治复杂形势和人工智能应用 大规模落地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借势转身,把颠覆转化为增长动力;另一些则被过去的成功路径锁死,逐渐陷入被动。

在制药行业,强生、罗氏和阿斯利康等领跑者构筑了从基础研究到下一代治疗平台的完整体系;与此同时,依赖传统产品、未能适应 AI 驱动的生物科技未来的企业,正随着专利到期与成本压力承压。

在时尚行业,平台化与供应链韧性成为胜负手。奢侈品巨头依靠“超级奢侈组合”,主打生活方式。西班牙Inditex(Zara)跃至第二,以其垂直整合与数据驱动体系展示新竞争力。相比之下,那些转型迟缓、品牌文化老化的企业正在逐渐失去现代消费者。

“我们正在看到一条清晰的分水岭,”俞昊对新浪科技表示,“那些把全部希望压在单一爆款上的公司正被市场无情挤压,而能在完整生态体系内分散布局的企业,不仅能吸收冲击,甚至能把波动变成优势。”

—— 最强大的公司往往不仅卖产品

今年未来准备度指标显示,这些行业领先者的共同特征是:不依赖单一产品,而是具备统筹整个生态系统的深层能力。

在科技领域,英伟达、微软、谷歌、Meta 等美国科技巨头的战略是对 AI 全栈(基础设施、软件、数据)的掌控持续领跑。(如下图)

俞昊认为,他们的研究显示,科技领域里最强的公司并不仅仅是在卖产品。

“他们不只是卖软件,而是掌控整个 IT 技术栈。这样无论市场上哪款芯片最热门,他们都能牢牢控制整个工作流程。这其实就是从英伟达到微软,再到小米,都是类似的打法。”

“因为,单纯卖产品的风险太大了。”俞昊解释说。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要把用户锁进你的生态系统,必须控制用户在日常工作中如何使用你的产品。”

俞昊专门提到小米,认为这是一家非常有趣的公司。一方面,看它从手机扩展到家电再到汽车,当然很有意思。但更关键的是,与其他很多科技公司不同,小米拥有一个“超操作系统”,这改变了游戏规则。

因为这意味着:汽车、手机、家电,从开发者到最终用户,在整个日常使用流程中,都被小米连接和掌控。

“从更大的经济体系到终端消费者,这整条链路都在小米生态之内。这也是为什么小米能实现强势回归——他们在 2017 年遭遇危机,但之后完成了惊人的反弹。我们的’准备度指标’(readiness indicator)也体现了这一点。这个指标完全依赖实时硬数据,而不是调查问卷。我们会在事后做案例研究,去分析发生了什么。”

“无论是收入增长、利润增长、投资力度、新业务模式的扩张,你从 360 度去评估小米,就像我们评估比亚迪一样,会发现它们年复一年都在持续提升。”俞昊说。

——AI应用的终极目标是传统企业应用

俞昊教授分析认为,在当下的美国,大家都在追捧热门项目,大量资金都去追逐那种由大数据驱动的巨额投资。

“不可否认,整个市场的投资规模非常惊人。从 Oracle 到 OpenAI,再到英伟达、微软、Meta,都在往里砸巨额资金——大概每半年就投入 6000 到 7000 亿美元。”俞昊说,他最近和一些人聊过,不只是分析师,还有纽约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他们对这轮热潮极度乐观,认为“不会结束”。

“每当我听到这种话,我就开始担心。你已经能看到科技巨头们开始’对冲’”。

俞昊认为,所谓对冲,就是科技企业意识到:如果企业应用 AI 最终无法带来巨额收入,“音乐就会停止”。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看到英伟达不仅控制整个技术栈,不只是为了多赚点卖产品的利润,而是真心希望企业——特别是非科技公司——能用 AI 创造真正的大价值。这里说的不是科技公司,而是像霍尼韦尔、约翰迪尔、甚至大型银行这些实体企业。他们不只是提高生产力,而是要创造全新的巨大价值。

“这些新业务模式有趣的一点是——推动它们的不是传统产业本身,而是科技巨头。因为他们已经看到,如果客户只是在日常工作中用 ChatGPT 提高 10% 的效率,这种提升根本无法支撑他们正在建设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和高算力体系。”

俞昊认为,某种程度上,这变成了“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确保他们正在投资的一切最终能为经济创造价值。

从这个视角来看,不只是中国在做类人机器人,美国也同样“疯狂投入机器人”。因为在大语言模型之后,下一波浪潮一定是落地为“真实世界的交互”。这是当前最被低估、最少投资的领域。

“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确实有优势。”俞昊教授对新浪科技强调说。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上一篇:“沉睡巨人”彻底醒来 谷歌在全球AI竞赛杀出重围
下一篇:单店日营收20万!东北烘焙品牌,跑出“新物种”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