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班里同学建了群,我加不进去,因为我的手表不是‘小天才’……”当六年级的女儿说出这番话时,王女士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不是个例。
昨日,关于#儿童电话手表正成社交攀比神器#的调查报道一经推出,评论区就炸开了锅。
有家长对电话手表恨得不行——
“我弟天天晚上偷玩小天才,现在已经近视200多度了。”
“孩子眼睛近视了,都400多度,天天抱着电话手表不撒手。”
有家长希望商家回归儿童电话手表的初衷——
“儿童电话手表原本只是方便联系,现在商家为了利益,无限扩展功能,已严重背离初衷。”
“支持只有电话功能的手表。”
“更希望电话手表回归本质,仅提供通话、语音、留言这类功能,也能避免小朋友盯着小屏幕的问题。”
有人指出家长也应反思——
“孩子依赖手表社交,折射出家庭社交空间和学校‘圈养’模式的不足,这需要家长反思。”
“我与女儿保持沟通,她设密码,我不过问,但会做防骗教育。她愿意和我分享朋友列表,这份信任比干预更重要。”
还有人认为只要不影响视力,不过度沉迷集赞和混圈,不必过分担心——
“跟90后刚开始上空间偷菜差不多,不用试作洪水猛兽。”
......
电话手表是孩子通往小伙伴圈的“入场券”,也是横亘在亲子之间的一道新考题。
孩子半夜躲被窝里玩电话手表
“真恨不得打一顿”
“你们这个报道做得真好,我最担心的是孩子的视力问题。”童爸说,他抓到儿子好几次大半夜不睡觉玩电话手表:“躲被窝里玩,这么小一块屏幕,连续看几个小时,眼睛不近视才怪,火得要死,恨不得打一顿。”
双妈也抓到过儿子深夜玩电话手表。她想了一个办法:“我两个孩子,儿子五年级,女儿三年级,兄妹俩分别用小米和小天才电话手表。晚上,让他们把手表交出,由我们充电。空了尽量带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不要沉迷电子产品。”
对于电话手表,双妈的观点很明确,“电话手表的核心功能是联系和定位。就是为了上兴趣班接送方便。”她给两个孩子买的都是最基础款。
孩子们曾有过“小心思”。妹妹因为小天才的“碰一碰”加好友功能,很想拥有最新款,但双妈直接引导:“手表的作用是为了联系。”孩子之后也就没再提起。
詹妈读五年级的女儿从8岁配上小天才Z9,新鲜劲一过就把手表 “打入冷宫” 。“现在天天放抽屉里,基本不用。” 詹妈说,女儿给手表设了密码,但她不知道家长端其实能看到手表里的所有内容,虽然信任孩子,不会频繁检查,但詹妈会默默把关:看看下载的应用,删掉不认识的微友,“孩子问起微友怎么不见了,搪塞几句也就过去了”。
戴电话手表前来就诊的孩子非常普遍
眼科医生呼吁“回到真实阳光中去”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视光中心主任倪海龙表示,当下中小学生拥有电话手表比例很高。他在门诊中观察到,佩戴电话手表前来就诊的孩子非常普遍,甚至一些孩子坐在诊室的椅子上,仍会经常侧头查看手表。
户外活动时间的严重缺乏、室内持续性近距离用眼的沉重负担,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两大最主要原因。
“电话手表的屏幕很小,孩子要距离很近才能看清,并且常伴随侧头等姿势。”他分析,这种“近距离、持续时间长”的使用方式,以及可能的沉溺使用,易导致视疲劳,诱发近视的发生、发展。“用眼距离越近,时间越长,相对伤害就越大。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的方式,与科学护眼原则充满了矛盾。”
倪海龙呼吁,家长、学校、社会应共同引导儿童青少年更科学地使用电话手表,使其回归保障安全的基础通讯功能这一“本真”,同时,必须大力倡导并保障儿童每日充足的户外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阳光下快乐玩耍中,拥有一个明亮、健康的童年。
沉迷背后是孩子对关注和认同的渴望 让手表从“玩具”回归“工具”
杭州市濮家小学的惠静老师分析,学生对电话手表的使用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分层”特征。小学低段的孩子们将它视为能拍照、计步的“新奇玩具”,或与父母联系的“纽带”。低段孩子自主能力还不强,尚未“开发”出社交、集赞等复杂功能的玩法,加之配合度高,家长的管控也较强。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探索能力和社交需求急剧上升。电话手表的功能泛化,使其极易从“工具”演变为“玩具”,甚至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市场上某些品牌占有率高的手表,会形成儿童社交圈的准入壁垒,引发跟风消费。”
对待电话手表,惠老师觉得核心在于引导而非简单禁止,引导孩子减少对内置游戏和虚拟社交的依赖,鼓励他们在真实的课余活动和面对面交流中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与生活习惯。
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师表示,从社交层面上来说,中小学生用电话手表和成人用微信等交流一样。假期通常是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的高峰期,恰恰也是亲子沟通的关键时间。“孩子觉得无聊,才会找电话手表上的好友聊天。家长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为孩子提供更多有意思的活动,多创造和小伙伴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多带孩子感受有意思的现实生活。”购买时,建议购买功能简单、价格适中的款式,降低功能过多的电话手表对孩子的诱惑力,也避免形成攀比。
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当前孩子对电话手表的追捧,某种程度上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单纯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从设备本身的功能设计入手,做出更符合成长需求的调整。比如适当削减易导致沉迷的娱乐应用,转而融入校园评价体系与适度的学习、运动等内容。在保障视力、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将其打造为一个轻量化、教育导向的智能终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主任王奕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数字时代下,儿童对于电子产品的接纳度在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寻求情感链接,实际上是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同龄人的认同感,而且当下儿童对于被关注和获得正面回应的需求更高。
他认为,关键问题在于,过度依赖数字化方式完成自我认同,比如过度包装自己,通过点赞等方式快速获得他人认可。此外,带有游戏性质的功能,还可能伴有一定的成瘾性。
家长应多关注小孩子沉迷手表的行为背后,是否对孩子的认可度和关注还不够。还要关注孩子在线下与同学、朋友的社交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地享受现实世界的乐趣。面对孩子沉迷等问题时,不要过度恐慌,“积极引导他们”。
律师解读
厂商应定期审查防止功能异化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律师说,电话手表的社交功能,从产品导向来说是正向的,但是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运行,部分功能出现异化,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沉迷问题。厂商应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要求,定期对功能设置进行审查,出现问题的应及时进行修正。
“点赞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等级化点赞系统、不同级别的点赞数每天有不同限制等功能的异化就可能导致沉迷,因为社交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特权和社交地位,有可能形成刷赞、刷积分的成瘾机制。”
对由点赞功能衍生出的买账号、代养号、刷赞等交易行为,游云庭认为,厂商有责任打击相关灰色产业链。对于第三方平台来说,如果买卖账号、刷赞等可能导致沉迷的行为,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售卖的产品实现的,那么他们也有责任和法律义务对其进行管理。
“家长也是防止小朋友沉迷网络的主要力量,厂商应当强化家长通知等功能,加强家长的控制设计。”游云庭说。
截至记者发稿,小天才公司仍未回复。
编辑:李可欣
原标题:“大半夜躲被窝偷偷玩,急火攻心!”这届家长对儿童电话手表的“恨与怕”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