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机出现在“孕婴摄影”机构

 (漫画由AI生成 易得香制作)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店内提供399元至699元不等的套餐,对应享受一次或两次胎儿“四维+五维”B超机拍摄服务,拍摄一周后发送电子版照片,并赠送一份“惊喜新生礼”(一般为粉色或蓝色的婴儿袜)。

◆非法采购、使用超声诊断仪的问题不只出现在“胎儿摄影”里。有的不法分子在出租屋内从事胎儿性别鉴定,有的不法分子以诊所为幌子违法犯罪,有的挂着房屋中介的牌子提供相应服务……

◆非法胎儿性别鉴定虽被遏制,但仍未根治,其形式已完全转入地下,依靠暗语和社交平台进行联络,呈现出治理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用“胎儿摄影”“孕婴摄影”等作为关键词在社交平台搜索,会出现很多影楼、摄影工作室的链接,一些孕婴摄影机构将胎儿影像展示在商品介绍页面,注明可以提供宝宝四维、五维摄影等服务。之所以在孕晚期拍摄这种照片,大部分消费者是冲着影楼提供的“特殊服务”——鉴定胎儿性别。据报道,上海宝山一家孕婴摄影店使用B型超声诊断仪(下称“B超机”),为孕妇拍摄婴儿动态影像,并通过赠送粉蓝颜色礼物或暗示性话术表明胎儿性别。日前,经检察机关监督,相关摄影机构已暂停营业。

“惊喜新生礼”暗示胎儿性别

10月22日下午,记者以帮家人拍摄胎儿影像为由,探访了位于北京石景山的一家孕婴摄影机构。该机构在一个写字楼的高层内,门店外墙上悬挂有店家名称,没有张贴广告。进入这家孕婴摄影机构,记者看到,房间内有一台显示胎儿影像的设备及一台B超机,墙上贴着一些拍摄成像的胎儿照片。

当记者询问怎样拍摄胎儿照片时,工作人员看向机器回答:“就是做B超,这个B超机和医院的一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店内提供399元至699元不等的套餐,对应享受一次或两次胎儿“四维+五维”拍摄服务,拍摄一周后发送电子版照片,并赠送一份“惊喜新生礼”(一般为粉色或蓝色的婴儿袜)。记者看到,店家制作的宣传单上写明:提供所有影像结果,仅供留念,无医疗价值,不负后续责任。

记者用这家孕婴摄影机构的名称在天眼查网站搜索,发现该机构对应的营业行政许可内容为摄影相关。2021年,这家孕婴摄影机构曾被行政机关处罚过,处罚事由是“利用超声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此外,这家孕婴摄影机构也面临过诉讼,但目前企业状态仍为存续。

在电商平台上,这家孕婴摄影机构的评论区有不少好评,“超满意的一次体验”“工作人员特别懂宝妈心思,很细致体贴”等等。

消费者李先生的妻子两年前曾在这家孕婴摄影机构体验过“胎儿摄影”。他告诉记者,在妻子拍摄期间,工作人员曾询问过他们想要男孩还是女孩,在得知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宝宝、家中儿子想要个弟弟时,告诉他们“哥哥如愿了”。拿到成片时,夫妻俩还拿到了“惊喜新生礼”:一双蓝色儿童袜。两个月后,李先生的妻子生下一名男婴。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使用超声诊断仪进行“胎儿摄影”的现象不止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地。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天津市也出现多起通过“婴儿摄影”疑为鉴定胎儿性别的事件。

有孕妇得知胎儿性别后终止妊娠

众所周知,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公立医院有相关规定,不允许将胎儿性别告知孕妇或家属。

记者注意到,“胎儿摄影”机构所使用的B超机是超声诊断仪的一种,属于医疗器械。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超声诊断仪属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非医疗机构不得使用超声诊断仪。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应按照医疗器械标签说明书有关规定,销售给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者备案凭证的经营企业、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

非法采购、使用超声诊断仪的问题不只出现在“胎儿摄影”里。记者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判决书发现,有的不法分子在出租屋内从事胎儿性别鉴定,有的不法分子以诊所为幌子违法犯罪,有的挂着房屋中介的牌子提供相应服务……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从2013年至今年9月,共有87件购买、使用超声诊断仪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案件(含一审、二审判决),其中刑事案件78件,占比89.6%,均属于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医疗机构执业资格的刑事案件。如安徽阜阳的张某在未取得相关医师从业资质的情况下,私自购买B超机,在三个月内先后为7名孕妇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每例收取800元鉴定费用。后法院以非法行医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孕妇交流群是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消息的传播渠道。如在安徽姚某非法行医一案中,姚某私自购买B超机操作非法胎儿性别鉴定。一些孕妇通过微信“宝妈群”与姚某取得联系并约定好后续鉴定事宜。

事实上,网络社群运营、网络推广等行为给超声诊断仪黑产链的查处带来困难。上海市宝山区检察院检察官潘晓清以上海宝山案件为例说明:“前期取证主要通过证人以及涉案人员在网络上的推广及评论信息开展,因‘胎儿摄影’机构负责人刘某删除了微信聊天记录,最终无法查实他到底给多少人提供过胎儿性别鉴定服务,违法所得也没能查实。”

相关判决显示,确实有孕妇在得知胎儿性别后终止妊娠。如2020年3月至10月,江苏徐州的蒋某通过使用B超机等方式,为8名孕妇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其中3名孕妇终止妊娠。鉴于蒋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具有自首情节,法院以非法行医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

超声诊断仪存在黑产链

那么,这些作为医疗器械的B超机为何会出现在摄影机构?为何出现在没有购买资质的人手中?

在上海宝山案件中,检察机关查明,刘某从非正规渠道购买超声诊断仪,其从网络获取到上家商家的联系方式,在与商家取得联系后前往异地指定地点交易,钱货两清后便被商家拉黑了联系方式,这也导致涉案超声诊断仪的来源无法查清。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或存在违法行为。曾在长春、沈阳等地开展“胎儿摄影”业务的李某从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员工处购得超声诊断仪,但相关行政部门回复官方检查未发现企业有直接将设备售予无资质个体或机构的记录。

医疗器械法规专家、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疗产品管理专业(系)主任蒋海洪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出现销售记录与产品实际流向不符的情况,不排除销售记录作假或有资质的买方擅自向无资质个人转让医疗器械。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销售人员在明知购买者没有相应资质的情况下,仍然愿意提供帮助,通过有资质的公司代买并交付设备,这一行为涉嫌违法销售。若销售人员明知购买者可能将设备用于非法用途,但未采取任何阻止行为,也构成知情不报,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分析相应非法销售人员的法律责任。

惩治黑产链须双管齐下

“私自购买、使用超声诊断机进行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屡禁不止。这一现象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形式不断翻新的演进过程。”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印波表示,“虽然上海宝山的案例中涉事店铺已经暂停营业,但这起事件表明在国家监管下,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有所遏制,却仍未根治,其形式已完全转入地下,依靠暗语和社交平台进行联络,呈现出治理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对于非法超声诊断仪黑产链背后存在的不当市场需求,印波评价:“必须清晰认识到,有需求,才有市场。非法黑产链只是供给方,不当市场需求才是其生存的根本土壤。因此,治理这一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转变社会观念、消除对胎儿性别的偏好性需求,才是治本之策。”

打击相关黑产链,检察监督是有效方式之一。潘晓清告诉记者:“在有了初步调查结论并且固定相关证据后,我们第一时间和行政机关开展磋商,正是双方的协作配合对及时打击违法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如前所述,记者体验的孕婴摄影机构在受到针对性行政处罚后,仍然在持续经营,这折射出相应监管体系尚需完善。印波对此分析:“部分机构在受到处罚后仍能继续运营,其背后原因比较复杂,包括隐蔽经营方式增加了监管部门的发现和取证难度。行政处罚虽然可以吊销许可证、没收设备,但若经营者未被列入行业禁入的‘黑名单’,且其客源和隐蔽经营网络未被根除,他们仍可能‘改头换面’继续经营。且在执法实践中,行政处罚如没收设备、罚款、注销用于经营的工商主体,有时可能不足以形成绝对威慑。”

“还是需要多角度、多部门地推动打击治理。”潘晓清表示。印波进一步补充:“首先,在监管、立法上必须强化协同、填补漏洞,如药监部门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溯源管理,对超声诊断仪的生产、销售、流向建立不可篡改的电子档案,严管设备流通;其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并运用科技赋能,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必须加强内容审核,利用大数据模型精准识别和封禁涉嫌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的账号与群组;最后,应拓宽、简化举报渠道,形成浓厚的社会监督氛围。”

此前,有消费者在上海宝山涉事孕婴摄影机构下评论:如果宝宝没有正脸会用力晃肚子,用力拿探头压着拍。潘晓清告诉记者:“在正规医疗机构,使用超声诊断仪有非常详细的操作规程,操作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对于诊疗方式、操作规范、产品使用说明等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操作要求,显然,影楼工作人员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因此对于孕妇及胎儿也是有安全风险的,建议大家不要因非医疗原因拍摄这种照片。”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