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民俗,10月26日,2025中邮保险重阳登高挑战赛在上海市静安区地标博华广场举行,吸引了广大运动爱好者积极参与,恰逢重阳将至,这场登高赛事既延续了“登高望远、健康长寿”的传统寓意,更通过“体育+商业+地标”的融合模式,将全民健身从传统场馆延伸至城市空间。
作为一项攀登城市楼宇的都市运动,垂直登高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当时一批运动爱好者在美国帝国大厦进行了一场爬楼比赛,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垂直登高如今已经风靡全球,甚至衍生出了世界性的官方赛事机构——高塔竞速协会(TWA),而在国内这项运动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次比赛设男子组、女子组两个组别,吸引了来自全国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600余名运动员参加,其中还包括TWA(高塔竞速协会)注册精英运动员、众多登高赛事发烧友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组合。赛事起点设于博华广场地面,终点直达楼宇53层,全程1247级台阶,垂直攀升高度达到209米。
通过激烈竞争,最终薛剑东以6分30秒的成绩夺得了男子组第一名,徐和平以9分14秒的成绩夺得了女子组第一名。薛剑东赛后坦言:“这项运动非常适合都市人群,是可以跨越所有年龄阶段、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的运动,对于提高个人的心肺功能、肌肉核心力量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薛剑东来自湖南,过往已经参加了大大小小100多场类似的登高活动,多次跻身前三名,谈及这项运动最大的魅力,他也有自己的感悟,“我觉得垂直登高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你必须一直向上跑,通过自己的努力,站上最高点,然后去俯瞰最美好的景色,感觉寓意满满。”
这次赛事吸引了许许多多像薛剑东这样从外地专程赶来的参赛者,35岁的徐云飞来自浙江嘉兴,此前经常参加马拉松、越野跑甚至铁人三项的比赛,但垂直登高还是第一次,赛后他表示:“体验非常好,比赛井然有序,无论主办方还是志愿者都非常专业,各个环节都安排妥当,比如中途的补给,比如每个参赛选手出发都有相应的间隔时间,有效减少了楼道中的拥挤……如果有机会,我相信我未来还会参加第二次、第三次类似的比赛。”
徐云飞算是一个运动达人,比赛前一天晚上,他还在自己居住的酒店附近跑了10多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运动经验丰富,但第一次参加垂直登高还是让徐云飞感受到了挑战。“我原本以为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但跑到第15层的时候,已经明显慢了下来,这个比赛和长跑还不太一样,总共也就10来分钟,赛程比较短,讲究的是在短时间内的输出,对于个人的心率是一个考验。”49岁的上海市民段利军也持相似的看法,曾经有过垂直登高经验的他建议新手可以“悠着点”,“长跑的节奏相对平缓一些,而垂直登高大家几乎一出发就在冲刺,你争我赶,很容易累,我建议第一次参加比赛的选手可以适当放慢节奏,起步慢一些,从体验开始。”
虽然徐云飞的垂直登高初体验成绩并不如自己预料的要好,但他还是为这项运动着迷,在他看来,垂直登高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一方面垂直登高可以锻炼你的耐力和冲刺能力,而和很多户外运动动辄需要花上一两个小时不同,垂直登高的比赛10分钟到20分钟就可以完成,对于现在的都市上班族来说,毕竟大家平时都很忙碌,这是一个很方便参与的项目,从参与时间和运动体验来看,性价比很高,此外,每一次登上顶峰,你从上向下尽览城市美景,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你的付出很快就得到了奖励。”
很显然,垂直登高正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都市人群的喜爱,在赛事现场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十足的“体验派”,大家并非冲着一定要比出好成绩,重点是在参与,张女士表示:“博华广场是咱们静安区的地标,外观就特别具有时尚感,我报名的时候就是想和朋友一起登高观光,还一度担心自己能不能爬到终点,事实证明,这个项目老少皆宜,今后有机会的话,我还会来参与。”一如她所言,登顶博华广场,眺望上海壮丽城市天际线,由浦西望向浦东,能够将城市盛景尽收眼底。
本次赛事,奥运冠军吴敏霞也来到现场,她结合自身运动经历向大家发出科学运动的倡议和号召。吴敏霞表示,以垂直登高为代表的都市运动非常契合全民健身的理念,“这次赛事的寓意很好,鼓励大家积极向上,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并在大众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交圈,而类似垂直登高这样依托城市场景的项目也有助于更好地提升都市运动的氛围。”交流间,吴敏霞提醒参赛选手,平时需要注重一定的肌肉训练,通过增加肌肉力量,可以在运动中更好地自我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赛事的每一位完赛者都将通过“绿伞公益”平台携手光育计划为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的孩子们解锁一本科普图书,让知识和爱心流淌至梅里雪山脚下孩子们的心田。赛事不仅体现了高度,也传递着温度,博华广场作为近年来中邮保险深耕不动产投资领域的代表,此次成功主办首届重阳登高挑战赛,是主办方融入大众生活、传递健康理念的又一实践,活动中,邮银保三方联合展位也为赛事注入新活力,通过趣味互动游戏、普及金融知识、提供专属金融服务等举措,为参赛者带来全方位保障,此外,赛事得到了上海PASS的大力支持,与赛事联名定制的上海城市交通卡可提供交通、旅游、购物等多重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