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鹤重启“中国宝宝”战略,能否挽回消费者“老化的信任”?

作者|小山

渠道战从线下打到线上、从母婴店打到短视频,飞鹤一路越战越勇,稳坐国产奶粉第一把交椅十余年。

但近两年的飞鹤,显然有些不安。

竞争对手伊利金领冠、合生元、A2集体发力。市场端,新生儿出生率低迷不振,同时新生代家长对奶粉品牌认知更新换代,需求也进一步细分化。

“宝宝体质不同。任何品牌都会有喝的好的宝宝,也会有喝了不适应、长得瘦小的宝宝。”初为父母的年轻人,习惯于在网上反复搜索奶粉品牌信息、比对产品成分。

与过去相比,新一代奶粉消费群体更加关注奶粉对宝宝身体带来的直接影响。这意味着,婴幼儿奶粉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小的同时,还被切得越来越分散。

为应对冲击,2023年,飞鹤更换掉使用8年的“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广告语,改用“聪明宝宝喝飞鹤”。这一举动,是为了全面支持飞鹤的“脑发育战略”,加强市场对其“婴幼儿脑部发育营养支持”的产品印象。

飞鹤在小红书发起话题#聪明宝宝养成计划

然而,飞鹤并未因“聪明宝宝”广告语而重振发展——上半年,飞鹤净利润下滑47%、股价连跌。

“聪明宝宝喝飞鹤,不喝飞鹤的小孩儿就笨了吗?”宝妈@momo说,自己被飞鹤的广告语激起了一身反骨,看见广告的次数越多越不想买。

今年10月,飞鹤官宣“新一代更适合中国宝宝”的新产品启萃、迹萃全新上市。这也默认了“聪明宝宝”结束了其不足两年的传播使命,老口号被再次启用。

那么,被弃用的“聪明宝宝”,真的是飞鹤误入的一段弯路,还是替竞争乏力的管理层背了锅?

在剁椒Spicy看来,“聪明宝宝”战略,是飞鹤步入业绩拐点之前的一次慌忙自救。这一战略的失败,的确与对目标客群消费需求以偏概全,过于功利、有失品牌立意等原因有关。但更关键的是,“聪明宝宝”不能解决飞鹤面临的真正难题——时代变了、用户变了、对手变了,飞鹤过去的品牌传播方式,未必还是年轻父母获得信任力和安全感的最优解。

比起“聪明宝宝”错在哪,我们更应深挖一步:支撑飞鹤称霸十多年的营销手段,为什么开始“失灵”了?

溯源,是飞鹤的一项根基工程。

2005年左右,线下渠道战时代,飞鹤就加码布局自建牧场,以此建立安全、鲜活的奶源形象,打在了父母的心坎上。这让飞鹤在渠道为王的时代另辟蹊径,在业内站稳了脚跟。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整个行业陷入低谷。一夜之间,中国奶粉品牌全都受到牵连、信任坍塌,飞鹤也没有幸免于难。但幸运的是,飞鹤凭借自有奶源收获了消费者信任,率先从行业的时代阴影里走了出来,恢复增长。

2011年前后,飞鹤开始建设全程可追溯的产品体系,牧场自建、工厂自控、物流自营。随后,飞鹤用一套“溯源营销”的独特打法,凭借“北纬47°黄金奶源”“2小时牧场到工厂”等独家话术,牢牢坐稳了行业老大的位置。

进入短视频与内容营销时代后,飞鹤把“溯源”进一步包装成品牌内容资产。

飞鹤将“2小时从牧场到奶粉”的概念故事化,先后邀请代言人吴京、章子怡等拍摄溯源影片,扩大全网传播范围,将“产品安全、可靠值得信任”的标签固定下来。

在此基础上,飞鹤也是最早围绕抖音做定制营销的成熟品牌之一,通过颇具新意和品牌特色的“超级溯源展”,向市场强调奶源可溯源、产品新鲜、产地可信,打破了宝爸宝妈消费群的核心顾虑,同时在抖音完成了销量转化。

这种“信任营销”在当时极具先发优势:当消费者普遍缺乏判断奶粉质量的标准时,“看得见的溯源”成为最直接的信号。飞鹤借此建立起“品质=飞鹤”的行业心智,拥有了一张能够穿越周期的王牌。

但信任的建立和维系,并非一劳永逸。

当今天的年轻家长在小红书上选配方、看成分表、比HMO比例时, “溯源”不再是唯一卖点。距全民信任危机爆发过去近20年,消费者对于“奶粉是否值得信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解读——新一代客群建立产品信任,要通过可量化的、科学的解释,了解产品研发层面究竟有何创新、能给宝宝带来哪些改变;而不仅是“自有牧场阳光下的奶牛,2小时从挤奶到加工”式简单粗暴的信任。

竞争对手们的动作印证了这一转变:伊利金领冠宣传“含中国宝宝母乳同源OPO结构脂”;合生元强化“肠道生态”;A2则直接把“A2蛋白=更好吸收”说成新一代标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这些产品语言为品牌树立起了护城河,建立了区隔性的领先优势。

反观飞鹤,并非没有独家科研成果。事实上,其长期投入母乳研究,“检测母乳蛋白质组、低聚糖体等 9800 余种母乳活性成分”,并“参与制定国际首个母乳低聚糖(HMOs)检测方法标准”。

但反映到消费者端,所看到的产品介绍仍围绕“新鲜奶源”展开,没能将产品研发端的领先优势进行大众化的表达和传播,反而将该领域的核心优势拱手让人——比如金领冠的“HMO=超凡守护”,用通俗易懂的简化概念抢占了用户心智。

飞鹤的“溯源营销”并不是过时了,而是只关注链条“长度”,忽视了产品表达的“深度”。

面向新一代消费者,飞鹤需要在产品表达上更年轻、更科学化。否则,“溯源”这张曾经的王牌,可能渐渐丢失其影响力。

飞鹤的另一张王牌,是“温情”。

代言人、社媒广告、梯媒、电视广告,全部服务于飞鹤的“母爱故事”,飞鹤将“温情营销”玩到了极致,由此建立了非常鲜明的品牌形象。

以过去三年母亲节为例:2022年,章子怡出演《妈妈的一天》,化身一位普通妈妈,视频播放超5亿次;2023年,飞鹤AI妈妈计划,探讨“科技能否代替母爱”的社会议题;2024年,“谢谢你妈妈”,鼓励父母记录与宝宝拥抱瞬间。

进一步看,面向大众消费者,飞鹤在线下举办“妈妈课堂”“科学育儿营”,线上搭建“飞鹤妈妈俱乐部”,让妈妈们分享自己的育儿故事,维系社群黏性。

内容战时代,飞鹤用一张“温情牌”牢牢守住了市场卡位。

“我选飞鹤就是因为它广告多。花这么多钱砸广告,起码品牌有保障。”持续多年、议题丰富的母爱营销,令部分消费者对飞鹤的品牌印象根深蒂固,在购买奶粉时将其列为首选。

比起飞鹤高举高打的母爱营销,后来者显得更加落地、务实——伊利金领冠锁定“新生代妈妈”路线,线上线下打造“领冠女神孕妈秀”“超凡宝宝欢聚日”,切入奶粉产品背后真正的消费决策者,从女性孕期开始提供情绪价值,吸引后期的购买转化;合生元则主打“妈妈育儿伙伴”,保护新手妈妈和宝宝的健康,作为“育儿专家合作者”,在宝妈育儿过程中提供信息和情感支持。

当飞鹤聚焦母爱这一命题之时,竞争对手在做更精细化的深挖,包括女性从孕妈到宝妈的成长过程、母亲育儿过程中的合作伙伴、等等,调动出年轻父母更丰富、深层的感情,与之完成深度的情感绑定。

在母爱营销这件事上,飞鹤虽然起步早,写下了许多行业佳话,但仅看近两年的表现,其话题性和互动深度相较于竞争对手要稍显单薄。

过去十年,溯源+温情营销让飞鹤的产品力和品牌力站上了高地,推动“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品牌形象持续深入人心。

然而,“中国宝宝”口号却也一定程度上困住了飞鹤精细化传播的脚步,于是飞鹤主动求变,目的在于通过“聪明宝宝喝飞鹤”口号强化产品有助于婴幼儿大脑发展的心智特征,抢占更多细分市场。可惜的是,“聪明宝宝”由于措辞老套、无法覆盖所有客群的需求,且未能与品牌长期以来的营销打法形成合力,令飞鹤影响力不增反降。

市场的不买账,让飞鹤被迫重新拾起“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标签,但也打乱了品牌宣传的节奏。

在剁椒Spicy看来,飞鹤眼下增长困境的底层原因,是信任的断层——过去靠“溯源”建立的信任并非坚不可摧,随着新一代客群成为消费主力,积攒多年的信任力走向老化和流失。

一方面是产品领先但传播滞后的断层,产品的核心功能特点没有响亮地打出来,“定制大脑营养”尚未形成规模化传播势能;另一方面是营销手段与营销内容之间的断层,飞鹤虽然每年拿出超30%的营收投入营销,但品牌内容表达没有跟上时代语境,且与消费者的互动效果有限。

从“聪明宝宝”到“中国宝宝”,一来一回之间,飞鹤的份额已被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分走了不少。重启“中国宝宝”战略,飞鹤一定能加固信任的铁壁吗?答案暂时是个未知数。

剁椒Spicy认为,在此基础上,飞鹤还需从“科学化产品表达+深度用户互动与共创+品牌人设新锚点”三个维度进一步完成信任重建。

一,科学化产品表达。不停留在“阳光、牧场、2小时”,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年轻父母能理解的语言,让其看到飞鹤配方的差异化特点和优势。

二,深度共创,情感再连接。母爱营销要升级,从“妈妈不容易”到“科学育儿共创”,兼顾情绪与理性,进入年轻父母的语言体系。举个例子,A2为普通家庭打造生活短片,讲宝宝“更好吸收”的真实用户体验,将KOC的故事转化为产品口碑和用户信任。

三,品牌年轻化,寻找人设新锚点。飞鹤将slogan换回“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仅仅是第一步。与此同时,飞鹤还在加速向北美、东南亚出海。这也给品牌如何找准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但无论如何,重建人设,是品牌夯实过去十多年信任基础,夺回市场的一大前提。

凭借“中国宝宝”战略,飞鹤在前十年成为国内奶粉行业的擂主。如今,重启“中国宝宝”,飞鹤想要再赢一局,或许要凭借科学化的内容,完成一轮与年轻父母的信任重建。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上午回娘家,娃下午就住院”宝宝回窝,有多大影响?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