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01
8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公布。
关于K签的内容很简短:“发给入境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消息一出,全网声浪渐起。
主要观点集中在:
国内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都已经这么大了,为什么要让外国的青年来中国抢饭碗呢?
特别是k签的两个约束性条件,其实可供钻的漏洞也比较大。
一个是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定义,在发布会上相关部门是这么说的:
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学士学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
这里面,对于何为知名高校,何为科研机构?其实并没有完整的定义。
另一个则是对于签证发放的条件。在新版规定中,明确,持K签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不要求国内有聘用或邀请单位。
这个“不要求”,其实就是实质上明确的这些“青年科技人才”可以来华从事预期研究方向并不相关的工作。
正是,因为这两个看似“明显”的漏洞。引发了许多人的讨论和不满。
02
问题来了,这两个漏洞真的是漏洞吗?
或者换言之,我们希望K签的作用,就是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来中国从事科研工作吗?
圆方先听听小伙伴们对于K签的态度。
那么,到底如何真正理解K签的意义呢?
圆方觉得,首先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就业市场的局部博弈移开,投向更宏大的历史趋势,或许能看其背后的真实意义。
在全球治理体系加速重构的今天,人才竞争的本质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文明生态位的重塑。
美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的科技革命中独占鳌头,正是通过《1965年移民法》等政策构建了全球顶尖人才的引力场。
以《1965移民法》为例,法案最根本的改变是废除了自1920年代起实施的、偏向西北欧移民的国籍配额制度。
设立了七类优先类别,主要面向技术人才:拥有美国所需专业技能的科学家、艺术家、专业人士和技术工人。
正是有了1965的移民法,美国逐渐从世界区域性的大国,转向世界领导型的大国。
而在60年后,历史来到新的十字路口。
03
当下国内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本质是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的投影。
今天的中国大多数行业,困守在传统生产制造领域。
而对于像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的特定环节,我们感觉方方面面都被限制受阻时。而如果我们停留在当下的状态,我们本土培养的百万,千万工程师不得不拥挤在有限的技术赛道上。
长期这样下去,我们只会越来越卷越来越难。而我们培养了许多工程师,可能被迫要走上送外卖和跑跑滴滴的选择中。
K签要撬动的,正是这个深层困局。通过引入国际青年科技人才激活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夺取更高价值的生态位。
就像上世纪90年代大量华人科学家和创业者归国带动了互联网产业崛起,今天来自柏林、班加罗尔、波士顿的年轻大脑,或许正在孕育下一代产业革命的种子。
记得在7月份,圆方跟咱们某大厂的核心决策层交流Ai发展趋势的时候。听到了一个论断:
Ai时代的人才竞争,本质上只有中美的竞争。美国垄断了全球60%的Ai人才,中国大概有30%,其他所有国家加在一起只有10%。
看似中国落后美国很多,但是美国的60%中间有超过一半都是来自于中国……
04
在人类文明史上,所有伟大文明中心的形成,都伴随着跨国界智慧流的汇聚。
盛唐长安容纳了粟特商队与新罗学子,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汇聚着阿拉伯学者与法兰西艺术家。
今日之中国若要真正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就需要打造具有全球磁极效应的创新生态。
K签的这次政策调整,至少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过去我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要尽最大力度压低国内的生产成本。未来我们将是一个创新导向型国家,而签证便利,本质上是一种文明自信。
我们既有胸襟容纳天下英才,也有智慧让这种容纳转化为全民福祉的提升的可能。
而这份可能,终将转化为中国工程师参与全球顶级项目的机会,转化为本土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最终化作每个劳动者在升级后的产业生态中获得的发展红利。
05
所以这场关于K签的讨论,本质上讨论的是,是否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在保护主义思潮泛起的当下,
而人才流动的阀门既要考虑当下就业市场的承压能力,更要着眼于未来十年的全球竞争格局。
或许我们今日播下的开放种子,将在新全球化时代的黎明破土而出,成长为我们期待的那片森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