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宝宝终于喝完奶睡着,我却盯着他的小脸蛋掉眼泪。明明该开心,可心里像压着一块石头,连抱他的力气都没有……
很多新手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情绪瞬间:前一秒还在为宝宝的微笑感动,后一秒就因一点小事烦躁;想好好照顾宝宝,却总被疲惫和低落拽着走。这些情绪常被归为产后正常反应,可只有妈妈自己知道,那种说不出的难受有多煎熬。
其实,产后情绪波动不全是娇气,可能是激素变化、角色转换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就由北京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赵莹莹,帮新手妈妈分清情绪信号,教家庭成员用对支持方法,让产后时光少点孤独、多点温馨陪伴!
一、产后情绪过山车?先分清能否自愈
很多妈妈产后会有情绪起伏,但“正常的产后情绪不良”和“需要干预的产后抑郁”,有着明确的界限,主要从持续时间、核心表现、功能影响三个维度区分:
1.正常的产后情绪不良:来得快去得快,不影响生活及社会功能
发生时间:多在产后3-5天出现,约70%的妈妈会遇到,通常轻微且短暂,2周内会自发缓解;
常见表现:情绪起伏大,可能因宝宝可爱笑出声,也可能因换尿布麻烦突然流泪;易怒、不耐烦,对新妈妈角色有点担心,还会觉得疲劳,但这些感受不会一直持续;
对生活的影响:能完成照顾宝宝、照顾自己的核心任务,比如按时喂奶、换尿布,不会完全失去行动力。
2.产后抑郁:持续两周以上,严重影响生活
持续时间: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情绪低落、焦虑、兴趣下降或疲劳乏力,且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两周,产后4周后仍存在的显著情绪症状优先考虑产后抑郁;
核心表现:除了持续的闷闷不乐、总想哭、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还可能有以下这些特点:
(1)易怒:一点小事就发火,比如宝宝哭了会觉得烦躁,而不是心疼;
(2)消极自我评价:无助、无望,觉得“我照顾不好宝宝,特别无能”,甚至有“活着没什么意思”的轻生念头;
(3)对宝宝的态度异常:不想看宝宝、觉得宝宝烦,严重时会有“恨宝宝”甚至伤害宝宝的想法;
(4)对生活的影响:社会功能损害大,没法正常照顾宝宝或自己,比如连喂奶都需要家人反复催促,甚至拒绝照顾宝宝。
二、不要都让激素背锅!这3类诱因常被忽视
很多人觉得产后抑郁都是激素的错,但其实产后情绪波动是生物、心理、社会多个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激素,这些诱因也很关键:
1.生物因素:激素波动+遗传易感性
激素变化:产后孕激素、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会影响大脑情绪相关脑区,让妈妈对负面情绪刺激的反应性增加;
遗传影响:如果妈妈有与抑郁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产后抑郁的风险也会更高——但这不是“一定会得”,只是风险比普通人高。另外既往焦虑抑郁病史或者相关家族史也是风险因素。
2.生理压力:产科并发症+睡眠剥夺
产科问题:意外妊娠、风险妊娠或分娩经历困难和创伤,比如生产时经历紧急剖宫产、产后出血,婴儿健康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增加情绪负担;
睡眠不足:夜间频繁喂奶、宝宝哭闹导致的长期睡眠剥夺,昼夜节律改变会直接加重情绪失控,让妈妈更容易烦躁、低落。
3.社会心理因素:角色转换+家庭支持不足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诱因,尤其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
角色转换压力:从“妻子/女儿”突然变成“妈妈”,对育儿的焦虑、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会让妈妈感到迷茫;
家庭关系影响:如果婚姻家庭关系紧张,缺乏社会支持,配偶支持不够(比如不帮忙夜间照顾宝宝),或老人来帮忙时过度干预(比如指责妈妈“不会喂奶”“太娇气”),甚至需要处理和双方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
三、新手妈妈别大意!抑郁信号要注意!
社会环境下,很多妈妈会把抑郁信号归为“带娃累的”“最近没休息好”,其实除了情绪低落,还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
1.抑郁信号:不只是不开心
持续低落:每天都觉得闷闷不乐,开心不起来,哪怕宝宝笑也没感觉;
兴趣丧失:以前喜欢的事(比如看剧、和朋友聊天)现在都提不起劲,连打扮自己都觉得“没必要”;
无助无望:觉得“我永远照顾不好宝宝”“以后的日子都这样了”,对未来没信心;
易怒:一点小事就发火,比如老公晚回家、宝宝换尿布慢,都会让自己忍不住生气吵架。
2.焦虑信号:总围着宝宝担心
强迫性检查:过度担心婴儿的安全,反复洗手以防止细菌传播,摸宝宝的鼻子、胸口,确认宝宝是否安全;
惊恐发作:突然觉得心慌、胸闷,甚至有“濒死感”,担心自己或宝宝“出事”;
过度紧张:持续担心婴儿健康,总害怕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反复想带宝宝去医院。
3.躯体信号:身体不舒服,检查却没异常
睡眠问题:要么整晚睡不着,要么白天嗜睡,怎么补觉都觉得累;
饮食异常:要么不想吃饭,体重快速下降;要么暴饮暴食,吃完又自责“没自控力”;
身体疼痛:莫名的躯体不适,比如肌肉酸痛、腰骶部疼痛,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问题。
4.照料行为异常:对宝宝没感觉
回避互动:对婴儿缺乏依恋和兴趣,不想抱宝宝、不想和宝宝说话,甚至宝宝哭了也不想哄;
负面思维:觉得“宝宝跟着我会受苦”“我不是个好妈妈”,对婴儿存在愤怒或者怨恨,严重时会有伤害宝宝的念头。
四、家人怎么帮?别让关心变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在妈妈的情绪调节中,既是“支持资源”也可能是“压力来源”,正确的支持要做到这3点:
1.先理解,别指责
新手妈妈照顾宝宝不熟练(比如喂奶慢、换尿布漏)、奶水不足时,别批评“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别人都能喂饱,就你不行”,也别说“你太脆弱了”“别矫情”。要知道,这些指责和不理解会让妈妈觉得自己没用,加重自我否定,甚至推迟就医。不如换成:“第一次做妈妈都这样,我们慢慢学”“你累了就歇会儿,我来抱宝宝”。
2.多分担,别只嘴上关心
主动接手夜间照顾:比如协助哺乳,冲奶粉、换尿布,增加妈妈的睡眠,减少睡眠剥夺;
帮妈妈处理“非育儿事”:比如做饭、打扫卫生,让妈妈不用在照顾宝宝之外,还担心家务;
关注妈妈的情感需求:别只问“宝宝怎么样”,多问“你今天累不累?有没有想聊的事”。
3.少干预,别用经验压人
长辈帮忙时,别强行灌输“我当年生完第二天就下地”“宝宝必须睡扁头”,不同时代的育儿方式不同,过度干预会让妈妈更加纠结和矛盾,加重焦虑。如果有育儿分歧,不如一起查资料、问医生,而不是“我是长辈,你就得听我的”。
五、宝妈别慌!这3个情绪调节法教给你
1.找同伴倾诉:别把情绪憋在心里
和闺蜜、其他新手妈妈聊聊,哪怕是“吐槽带娃累”“觉得自己没用”,说出来也能减轻负担——跟有同样经历的人说话,会觉得“我不是一个人”。
2.每天30分钟运动:用身体调节情绪
产后身体恢复后,试试低强度有氧运动、瑜伽、盆底肌训练、慢跑或体操,每天30分钟,一周4-5天。运动能帮助调节情绪,哪怕只是在阳台走几圈,也能让心情放松一点。
3.用小工具辅助:营养+心理支持
补充营养:适量吃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深海鱼、蛋黄)或补充叶酸、Omega-3脂肪酸,有研究表明这些能帮助预防改善妊娠期及产后抑郁情绪;
心理支持:心理支持对孕产妇非常重要,包括心理教育、自助书籍、基于网站或手机的应用程序等。目前数字疗法是便捷易获得的方式,可以使用相关的小程序或APP,利用宝宝睡觉的10-15分钟做练习,慢慢调整心态。
六、怀疑产后抑郁?这样做,少走弯路!
如果妈妈觉得情绪异常,或家人发现妈妈有抑郁信号,别因“怕被说娇气”而硬扛,具体的应对步骤:
1.先筛查:这几个时间点别错过
围产期(怀孕到产后)有4个关键筛查时间,能尽早发现问题:
(1)首次产前检查;
(2)孕12周前(孕早期);
(3)孕28周至分娩(孕晚期);
(4)产后42天(产后访视)。
尤其要注意:50%的产后抑郁在产前就已经发生,别等产后才关注情绪。《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产后抑郁归类在围产期发生。抑郁发作可以起病于孕期期间或者产后,50%的产后抑郁发作实际上始于产前。在受孕和生产之间,大约9%的女性会经历一次抑郁症,生产到产后12个月之间抑郁症患病率约为7%。
2.再治疗:根据情况选对方法
产后抑郁的治疗需要评估个体化的风险及收益,为产后抑郁的妈妈制订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轻中度产后抑郁:优先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干预,人际心理疗法等,智能设备应用程序提供的数字健康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参与率,这些不用吃药,能减少对宝宝(比如哺乳)的影响。
中重度抑郁:如果不愿接受心理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无效,伴有明显自杀风险时,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经个体化风险获益评估后,在医生指导下启动抗抑郁药物治疗。对于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轻中度产后抑郁推荐使用物理治疗,比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亮光治疗等,物理治疗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重度伴精神病性症状或者高自杀风险:如果有幻听、被害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比如觉得“有人要伤害宝宝”)、存在强烈的轻生或冲动风险,需要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必要时住院治疗,保障妈妈和宝宝的安全。
3.如遇紧急情况:直接求助,别硬扛
如果喂宝宝时突然觉得情绪崩溃,或有伤害自己/宝宝的念头,当下最该做的是立刻求助:
(1)找身边的家人:说“我现在很难受,需要你帮我看着宝宝,陪我一会儿”;
(2)及时去医院:如果情况紧急,直接去精神专科医院;如果情况不那么急,也可以先联系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再转诊到医院。别等实在撑不住才求助。
七、专家提醒:产后抑郁并不少,很多妈妈在默默承受
在门诊中发现,来医院就诊的产后抑郁患者,其实只是冰山一角:研究显示抑郁症状检出率在孕早期、孕中期、产后均有一定比例,但求助率较低。大部分妈妈因为社会病耻感、家庭不理解,在家硬扛,来医院的多是比较重的患者——经常伴有幻觉、妄想以及自杀自伤的行为,家人实在没法照顾了才带过来。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的家属不理解,认为“这不是病”,觉得“吃药有毒”“她就是太脆弱”,拒绝治疗,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妈妈的情况更严重。其实,产后抑郁如果得到及时的治疗干预是可以慢慢恢复的。
给新手妈妈的话:产后的你,不必做完美妈妈,可能会累、会哭、会有烦躁的时刻,都很正常。你的情绪和宝宝的健康一样重要,别因为怕家人担心就隐瞒感受,也别因为没做好一件事就否定自己。你值得被好好照顾,就像你照顾宝宝那样。
给家人的话:产后妈妈的“情绪过山车”,不是脾气差,而是身体和心理在适应或求救。多搭把手让她睡半小时,多听她说几句没用的“废话”,多肯定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的理解,比大补汤更能帮她恢复。产后不是妈妈一个人的游戏,是全家人一起成长的旅程。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评判;多一点帮忙,少一点说教!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