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台湾当局近日承认,被寄予厚望的自制潜艇“海鲲”号原先规划的“11月交舰计划”已经跳票,台湾海军13日也主动发布消息,首度提到该潜艇还有两大项目未完成调校。但台湾媒体14日分析称,“海鲲”号从下水到海试的一系列经历证明,它很可能还存在更多缺陷,台海军此举可能是在为后续公布自制潜艇项目更糟糕消息,提前给外界“打预防针”。
根据台湾海军公布的信息,“海鲲”号的海试程序分为浮航测试、浅水潜航及深水潜航三阶段。“今年6月17日开始,该潜艇已完成3次浮航测试,实施动力、航仪、通信、舰船操纵、潜望镜等系统海上动态组合。”但由于“海鲲”号从7月初第三次海试归来后就进入干船坞近两个月,至今未再出海,外界议论纷纷。台海军对此仅表示,“进坞是进行舰体工程水密检验、载台装备性能校正、战斗系统水线以下装备检整等细部调校”,目前该潜艇已完成战斗系统、主液压、潜航充排水、声呐等系统整备测试,但主机与电力管理系统、整合式载台管理系统尚未完成调校,需要这两大项目完成后才能出海开展潜航测试。
台湾《联合报》14日称,以往台军连公布潜艇海试程序等基本信息都讳莫如深,如今在台“国防部”还没进行业务报告之前,就先公布自制潜艇的进展,此举显然并非单纯基于大众知情权,而是发现“海鲲”号问题严重,如果持续先前的“保密”态度,恐导致“堰塞湖溃堤式结果”,因此提前由民进党当局“自己人”出手,一定程度上主动暴露问题,希望透过“引流”避免造成严重损害。
报道称,“海鲲”号的主机与电力管理及整合式载台管理两大系统至今尚未完成调校,也没能在启动主机航行时自动充电,“台海军新闻稿中隐藏着不少关键信息”。例如潜艇在浮航或通气管浅潜时才能使用柴油主机;深潜水下时,只能仰赖电瓶。至于整合式载台管理,是让舰员在驾驶室中,即可对分布全舰的装备进行远程操作与监控,这对任何现代化船只都是必要条件。报道称,由于这两大系统是潜艇运作最基本条件,绝不该等到海试阶段才开展验证,本应在此前靠泊码头的“岸测”阶段就完成相关功能调试,然后才可进行海试。“这俨然证实传言,‘海鲲’号先前出海只是‘纯电’或‘纯油’航行。而该潜艇已经3个月未出海,恐怕还有其他超乎外界所知的问题。”
台湾《中国时报》则透露,多名退役台湾海军潜艇将校都认为,“海鲲”号的问题相当大,“把6部主机塞在潜艇的狭小空间里,会增加操作与维修的复杂性,全世界没有这样造潜艇的。”报道还提到,“海鲲”号此前出海时可能使用的是电瓶而非主机,也不符合常理。通常常规潜艇在浮航时使用柴油主机,吸入空气、排出废气,一方面为电池充电,一方面可直接推进。在此期间,柴油主机运作时会产生大量废热与水蒸气冷凝水,并伴随冷却水与排气,因此潜艇艇艏或艇体中部附近会冒出气泡和水花。但“海鲲”号出海时,这些特征都没有,因此更可能是用电瓶而不是主机推进。
至于整合式载台管理系统的问题,台湾潜艇专家认为,“不是把所有装备买回来就会变成一艘船,潜艇更是如此”。“潜艇整合涉及作战系统的整合和载台系统的整合,这两大系统之间又有整合。不能把装备买来以后再考虑怎么摆,而是还没买之前就已决定好该如何整合。”
台湾“信传媒”网站则透露,“海鲲”号的麻烦多多。例如配套采购的商用通信系统,在潜艇下潜时可能会因巨大压力导致设备损坏,只能放入防爆箱中,而潜艇出海时需要关闭防爆箱,暂时只能用无线电。但在作战状态下又必须保持静默,“无线电一样也不能使用”。此外该潜艇采用的6部发动机是商用型号,更是被批“天方夜谭的做法和灾难”,不但会造成作战能力不足、操作和保养复杂等问题,而且噪音可能会大到“连大西洋的另一岸都监听得到”。
报道还提到,台湾当局急着推进后续潜艇的建造,并传出要改成两部发动机的设计。台军退役将领称,这将涉及全舰重心、管线配置,包括压力舱在内的整体构型都要重新设计,相当于建造全新的潜艇原型。(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