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忠诚

●李东晖 图/文

“稍息,立正,敬礼!”

1952年5月,乌鲁木齐的风沙里卷着春天的气息。我的母亲——不满13岁的湖南妹子王惠,穿着宽大的军装,庄重地举起右手,敬了人生第一个军礼。她明亮的眼神穿过戈壁风沙,望向充满希望的远方。

从此,母亲就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新疆大地,交给了承担国家赋予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兵团,更将一颗滚烫赤诚的心交给了党。

2020年秋,81岁的母亲在乌鲁木齐家中,面对湖南卫视镜头诚恳地说:“我很平凡,没做什么大事,就是在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这些奖章奖状,是组织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她语气平和,鬓角的银发在阳光下泛着光。

2025年2月25日15点37分,86岁的母亲在乌鲁木齐因病与世长辞。从此,我们天人永隔,再难相见。

半个月后,我回到电脑前,翻开和母亲聊天时记录的3万多字素材,开始书写她平凡而崇高的一生。这不是告别,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妈,我又看见您了——

是1952年奔赴新疆,把青春热血洒在兵团土地上的拓荒者;

是对自己严苛、对他人宽厚,把忠诚刻进骨子里的老党员;

是勤劳善良里藏着初心,岁月变迁中始终自强不息的践行者;

是温柔持家的贤内助,更是一丝不苟传承家风的严母。

您的故事,从来都不普通。

1939年农历九月初七,母亲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县,王家族长给她取名王桐声。外公外婆勤俭持家,经营中药铺并置薄田,家境殷实,让母亲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1952年春节刚过,不到13岁的母亲随18岁的姐姐到长沙游玩。街头“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如星火般点燃了她的热血。在征兵登记处,她因不满13岁被拒。两天后,母亲压低帽檐避开此前的工作人员,用姐姐的户籍证明成功报名,踏上了赴疆之路。两年后,股长邓普帮她改名王蕙,她为了书写方便,去掉了草字头。

“我们从长沙到新疆,火车汽车辗转了两个多月,终于在1952年5月10日到达乌鲁木齐。”母亲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都会说到田佳惠阿姨。田阿姨长她几岁,一路关照她,母亲还清楚地记得与田阿姨的一段对话:“小王,你跟我一起去七纺工作吧,当一名光荣的纺织女工,冬天冷不着,夏天晒不着,还能学技术。”

母亲天真地问:“那还能穿军装,当解放军吗?”

田阿姨摇头,母亲立即坚定地说:“那我不去,我从湖南几千里来到新疆,就是想穿军装当解放军呢。”

在乌鲁木齐,母亲被安排到军区后勤部会训队(中专会计训练班)学习,并被推选为学习小组的辅导员。学习结束后,她坚决要求去农场当一名穿军装的拖拉机手,却在走进新疆军区后勤部直属农场八一农场(现六师一〇二团)场部时,迎面遇见场长郑云彪。他了解了母亲的基本情况后说:“这么小的姑娘,怎么能去开拖拉机呢,留在宣教股,干内勤更适合。”母亲当拖拉机手的梦想就此破灭。

母亲1995年退休,在兵团工作43年。她始终坚守岗位、默默耕耘,被多次记二等功、三等功,获评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1960年被授予“五四红色青年标兵”,1987年,荣获“屯垦戍边劳动奖章”。这些奖章奖状里,藏着一个13岁少女从湘江之畔到天山脚下的青春轨迹——她用一生践行着对军装的热爱,对信仰的忠诚。

1952年至1960年,8年间,母亲完成了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湖南妹子到一个“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人的蜕变。这期间,有三件事令母亲难以忘怀。

头一件事就是刻蜡板“出圈”。1953年春天,母亲来到八一农场机关宣教股,加入了《工地快报》编辑部。当时机关只有一个打字员,宣教股需印制大量的文件快报,从股长到股员每位同志都是自己刻蜡板。为了掌握刻蜡板技艺,母亲每天读报,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反复揣摩练习。她的努力终获认可,受到了时任团政委王寿臣的表扬。“王惠蜡版刻得好!”的消息传遍了农六师,兄弟单位的同志纷纷慕名前来学习,母亲便手把手地教他们刻制要领。

第二件事是参加麦收竞赛。在八一农场,夏季麦收是最辛苦也是最热闹最令人兴奋的劳动。作为机关干部,母亲每年都踊跃加入青年突击队支援麦收,从不落后于他人。1956年夏季,母亲发着高烧依然坚持参加麦收劳动竞赛,而且割得又多又快,获得当年三八红旗手的荣誉。“那时候,我年年当三八红旗手!”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母亲的话语中总是洋溢着自豪。

第三件事发生在1959年的寒冬,母亲担任加固水库青年突击队政治班长。在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的天气里,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用抬巴子抬土,用柳条筐挑土,母亲也奋战其中。白天她参加劳动,晚上挑灯夜战,写出很多接地气、有分量的宣传报道,凭借在劳动与宣传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母亲获记二等功。

在我家客厅的玻璃窗前,摆放着一把藤椅,那是母亲的专属座位。阳光洒进屋子,落在母亲身上,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父亲离开后,我常与母亲坐在这儿,一起回忆往昔岁月。

母亲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湘女进疆。在母亲心中,湘女进疆是一群心怀理想的年轻姑娘,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志为建设和保卫边疆奉献青春。她们开荒垦田,在戈壁滩上,用汗水和信念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

1958年,团政委王寿臣带队,抽调机关干部10人组成领导小组,率全团干部职工群众数千人前往六师钢铁厂,参加工业化突击运动。母亲是领导小组成员中唯一的一名女性。当时印发的《炼铁战线》小报,从采访、写作、刻蜡板、印刷并分发,只有母亲和股长方振斌两个人完成。

母亲说,那时候,白天只要有时间,就去山上砸石头。夜幕降临时,她又马不停蹄地投身于其他工作,或是伏案整理宣传稿件,或是调试广播设备。身兼广播员、宣传员等数职,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坚守在不同岗位上。凭借着这份迎难而上的毅力与突出的工作成绩,母亲又一次获记二等功。

1959年12月,母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60年3月8日,在一〇二团的表彰大会上,母亲作为三八红旗手上台领奖还戴上了大红花,随后便听到自己被宣布成为新党员。那次,八一农场只发展了母亲一名新党员,大家的目光都投向她,胸前的大红花映红了她的脸。

母亲对党的忠诚,在生活小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2016年的一个清晨,母亲身体抱恙,便嘱托我代缴党费。我随口说了句:“我们单位有的同志退休后把组织关系转到社区,既方便又省钱。”话音未落,平日里和蔼可亲的母亲瞬间神情严肃,语气中满是痛心与愤怒:“你在说什么胡话!党把我从13岁懵懂无知的农村女孩,培养成一名干部。我现在退休了,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党给予我的太多太多,而我为党的奉献又算得了什么?公安局是我的根,是党培养我的地方,这点党费是我微不足道的心意!”

母亲虽已退休多年,但她的党性观念从未淡薄,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的忠诚、勇敢、坚韧和智慧,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我心间,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我30岁时曾经问父亲:“当时,那么多好姑娘,怎么就看上了我妈?”40岁以后我多次称赞父亲:“爸,您太会选另一半了,妈妈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父亲的回答始终如一:“我就是看上你母亲善良朴实、积极上进,做任何工作都拼尽全力、不甘人后。”父亲还常叮嘱我们:“你们姐妹俩都要向你母亲好好学习,她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她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父母一生养育了3个儿女,我和妹妹、弟弟。在教育子女方面,母亲是非常智慧的。她懂得因材施教,总能挖掘我们的潜力。弟弟经商,受父母言传身教,他从商恪守规范、诚信经营;妹妹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在科研单位工作,现已退休;而我,作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兵团二代,也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父母的坚守。

在我的记忆里,父母感情一直很好。母亲在单位负责婚姻登记时,常以自己为例劝和闹别扭的两口子:“夫妻要过几十年,得学会容人、敬人。”她用“他发火我不吭声,等他气消了再沟通”的智慧,诠释着婚姻里的包容之道。

父亲曾对我说:“老实人终有厚报,在你母亲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父亲眼里,母亲的“老实”不是简单的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而是对党赤胆忠心,对工作脚踏实地,对朋友赤诚相待,总是把帮扶困境中的同事放在心上。

母亲朋友不多,却都是一生的至交。她提起朋友们总是满含赞赏:乐观坚强的王孟筠阿姨、能干聪慧的彭忠芬阿姨、智慧漂亮的董凤宝阿姨、身为农场子弟榜样的张冬梅姐姐……因母亲的缘故,我对这三位阿姨、一位姐姐熟稔有加,虽觉她们性格各异,却又隐隐感到某种精神的联结。年少时,我曾疑惑地问父亲:“妈妈和她们性格差别这么大,怎么会成为好朋友呢?”父亲淡笑答道:“你母亲待人真诚,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她不只是‘好人’,更是‘人好’。”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不明白“好人”与“人好”究竟有何区别。历经世事才逐渐懂得,“好人”或许是一时善举,而“人好”则是一世德行——母亲,正是以真诚与善良,赢得众人的敬重。

王孟筠阿姨是母亲青年时的挚友。1958年,王孟筠身患全身关节炎,一度半瘫痪在床。有长辈告诉我,王阿姨病重期间,母亲每日帮她打饭洗衣、擦脸洗脚,从未间断。我问及此事,母亲却轻描淡写:“同宿舍又是好友,遇到难处互相帮衬,理所当然呀。”

后来,邓普以王阿姨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创作了长篇小说《军队的女儿》。后被西影厂改编成电影《生命的火花》。这部电影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动人的兵团故事,被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列为“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成为激励无数人奋进的经典之作。

1960年,摄制组到一〇二团实地取景,彼时王阿姨正在北京接受治疗。团领导特意安排女主角黄意鳞跟随母亲体验生活,原话是:“王惠年年是先进,乐观积极,又是王孟筠的好朋友,跟她体验生活最合适!”

2010年秋日的一个午后,暖阳透过窗棂洒在客厅里。我借来了光碟,陪父母重温《生命的火花》。我说:“王孟筠阿姨太了不起了,那么勇敢、坚强,不屈不挠。”母亲笑着说:“这部电影演的不只是她一个人。那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像她一样勇敢坚强。王孟筠是我们的缩影。”父亲也感慨地说:“电影里有王孟筠,有你母亲,有我,还有许多并肩奋斗的老战友。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揣着一团火,只想拼命干,把兵团建设好,让戈壁变绿洲。”父亲说这话时望向母亲,两人眼中闪烁的泪光,至今温暖着我的心。

也是在这一天,母亲说出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1962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怀孕的母亲叩响了王孟筠的家门。王母端详着眼前的孕妇,迟疑道:“你……是孟筠在新疆的好朋友王惠?”母亲诧异:“您怎么认识我?”王母拉着她来到墙边,指着相框里的一张合影说:“这不就是你?孟筠寄回来的。”见到女儿千里之外的好友来访,老人又惊又喜。

王孟筠曾对母亲说过她父母家的地址,母亲凭着记忆找去了。怕麻烦两位老人,母亲特意吃过晚饭才去,当晚就住在王孟筠家,陪两位老人说了一晚上话,说王孟筠在新疆时非常坚强,去广东湛江疗养一切都好,请老人放心。第二天早上,母亲问两位老人想吃点啥,老人说想吃老酒鸡蛋,母亲就陪他们去街上吃老酒鸡蛋,临走时留下20斤粮票、20元钱。

母亲对有困难的人更是心存善念,能帮则帮。周应群是一〇二团十五连的一名职工,因家庭变故患上了躁狂症。她发病时,见人就打,拿石头砸人,让人躲避不及。母亲却把她带回家,为她准备饭菜、给她梳头,把自己的干净衣服送给她,还把我和妹妹的衣服送给她的孩子们穿。时间久了,周应群见到母亲便安静下来,不打不闹,还会说:“王惠同志好!”不仅如此,母亲还为她的孩子申请到生活困难补助,帮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渡过难关。

母亲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在农六师医院任政治处主任期间,为落实职工子女顶岗政策,她徒步走访每一户家庭,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帮助数十名青年实现就业;调任兵团公安局信访督查员后,她凭借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和丰富的政策知识,妥善化解了一桩桩信访难题。此外,面对多项核心工作,母亲都能游刃有余地统筹协调,以全能型干部的卓越表现,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敬重与信赖。

母亲一生恪守原则,从不因人情或身份动摇底线。1975年,母亲负责干部出差报销的审核工作。当时,一位团领导去省外出差,来回乘坐的都是火车软卧。母亲告诉他,副师级以上干部才能乘坐软卧,他是正团级,只能按硬卧车票的金额报销。在婚姻登记岗位上,母亲同样铁面无私。当时提倡晚婚晚育,某团领导的儿子想领结婚证,年龄不够,这位领导的夫人多次找到母亲,但母亲始终坚守政策规定,坚决不予办理。

这样的事情,在母亲4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还有很多。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坚持,正是母亲一生正直的佐证。或许是家风传承的力量,我们姐弟三人从小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脚踏实地做事、诚实守信待人的品格。

2018年9月12日,病床前,父亲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照顾好你母亲。”

父亲的离世,使全家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我常在梦中见到父亲,醒来满脸是泪。母亲总说羡慕我还能在梦里见到父亲。她只是默默做事,每日清洗父亲的假牙和浴缸,直到上楼时不慎摔倒卧床。母亲渐渐能走动了,却愈发安静,常望着窗外出神,像是回到了与父亲相知相守的时光。

那时我刚好退休,有了大把时间陪伴母亲。我给她按摩、陪她说话,听她讲过去的故事。这样静谧温馨的时光,让我一度以为母亲会永远陪在我身边。直到那天,母亲让我取出她早已备好的夏季和冬季两套公安制服,再次叮嘱我:“若我夏天走,就穿夏季制服;冬季走,便穿冬季制服……”

2025年2月25日下午,当我流着泪为母亲穿上那套冬季公安制服时,恍惚看见一位不满13岁的小女兵,穿着宽大的军装,英姿飒爽从远方走来,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此刻,我才真正明白,母亲用一生守护的,不仅是党员的身份,更是那个在风沙中许下誓言的少女的初心。从湘江到天山,从青丝到白发,她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从未改变。

母亲一生朴实无华,在岁月中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她用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让平凡的人生有了不平凡的底色。

上一篇:伊朗革命卫队海军揭幕一处地下无人机基地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