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联合点评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2025年5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证监会主席吴清出席,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相关情况。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组、固收组、非银组与银行组分别进行点评

核心观点一览

宏观与政策

发布会可以被视作是落实4月政治局会议任务部署,后续更多存量政策有望加快落地。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三大目标,推出涵盖数量型、价格型与结构型的三类十项政策组合;资本市场方面,中央汇金在A股市场承压的情况下适时介入将迈入常态化,而后续的市场支持政策将围绕其他市场参与主体展开;保险资金方面,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持续推进,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

固收

2025年5月7日,国新办举行的多部门新闻发布会中,央行行长潘功胜公布了一揽子宽货币措施,总量层面降准降息,结构层面再贷款、PSL等结构性工具降息,公积金贷款降息,几类再贷款工具扩容创新等。总体而言,本轮一揽子货币政策兼顾总量和结构,释放了较强的稳经济、优结构政策意图。

银行

“一行一局一会”定调积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有望提振宏观经济运行表现。降息虽然影响银行资产收益率和息差,但降息幅度小于预期隐含监管对于银行息差的兼顾,同时预计后续将引导银行存款挂牌利率下降,有效对冲负面影响。针对房地产、小微、外贸等重点部门的支持政策也有望稳定银行相关资产风险预期。整体而言,新政对于银行经营预期影响中性偏正向。

点评

宏观与政策

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助力稳市场稳预期

杨帆  田良  于翔  玛西高娃  童成墩

肖斐斐  陆昊  薛姣  任柳蓉

发布会可以被视作是落实4月政治局会议任务部署,宣布了双降等一揽子金融政策,后续更多存量政策有望加快落地。5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证监会主席吴清出席,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相关情况。从内容来看,发布会加快落实4月政治局会议的任务部署,侧重于“四稳”中的“稳市场稳预期”,公布了双降、结构性政策利率调降、个人住房公积金利率调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扩大等一系列组合拳。其中,超市场预期的内容主要是全面下调政策利率,包括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从时间来看,本次发布会选择盘前召开,也足以可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的紧迫性。此前4月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5月7日中美政府各自宣布两国高层代表将在瑞士举行经贸会谈,往后再看,我们建议继续持续关注国内政策落地节奏和经济走势。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三大目标,推出涵盖数量型、价格型与结构型的三类十项政策组合,强化逆周期调节,超出市场预期。数量型工具方面,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并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从5%降至0%。我们认为,此举有助于增强中长期资金供给,稳定流动性预期,为信贷投放提供支撑。价格型工具方面,政策利率下调10BP至1.4%,预计带动LPR同步下行。结构性工具、PSL及公积金贷款利率同步调降25BP。我们判断,政策利率体系整体下移,表明宽松节奏有所前移,意在缓解内需压力,稳地产、稳融资。结构型工具方面,科技创新与设备更新再贷款扩容至8000亿元,新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5000亿元、支农支小额度3000亿元,并整合资本市场支持工具至8000亿元,同时创新设立科技债券风险分担机制。我们认为,此类“精准滴灌”导向强化金融资源向科技、普惠、民生等重点领域配置,预计对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中长期正向推动。另外,央行表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坚定支持汇金公司在必要时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向其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总的来说,此轮政策组合体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协调性与前瞻性,建议关注市场利率传导及金融数据边际变化。

资本市场方面,中央汇金在A股市场承压的情况下适时介入将迈入常态化,而后续的市场支持政策将围绕其他市场参与主体展开,超常规结构性货币政策值得期待。

1)中央汇金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类平准基金的功能。展望未来,证监会及央行将继续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在前方进行强有力的操作,央行将作为后盾结合其他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好的发挥市场各参与方的稳定市场功能。

2)进一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减少机构抱团炒作等现象,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同时,加速财富管理机构向买方投顾转型。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证监会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将突出强化公募基金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增强基金投资行为稳定性,实施长周期考核,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提高高管和基金经理跟投比例并延长锁定期,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将提升服务投资者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出台投资顾问管理规定,推出机构投资者直销服务平台。发展壮大权益类基金,加强监管引导,优化分类评价机制,推动产品创新,提高注册效率。

3)支持转型升级,特别是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转型升级。去年并购6条发布以来,沪深两市披露重组的项目接近1400单,同比增长了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过了160单,同比增长了2.4倍。目前,证监会正在抓紧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监管指引,进一步完善并购6条的配套措施,以更大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围绕产业逻辑来强身健体、激发活力、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抵御的能力。我们认为,一方面监管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迎来转型发展机遇期,当前我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财务顾问收入占比较低,在准入-退出机制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收入有望成为新增长点。另一方面,证券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有望进一步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综合实力增强。

银行:降息幅度小于预期,预计对银行资产收益率和息差影响可控,重点领域支持政策有望稳定银行相关风险预期。

1)再贷款政策加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央行宣布,将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同时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再贷款工具的“扩容”与“降息”协同发力,鼓励银行扩大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2)积极应对外部冲击,护航外贸企业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制定 “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银行相关政策方面,要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外贸企业,确保对相关外贸企业实现“应贷尽贷、应续尽续”。李云泽局长强调,相关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我们预计后续具体政策细则将兼顾对外贸企业融资的支持和银行信贷风险的稳定。

3)探索股贷联动,发展科技金融。金融监管总局宣布,将“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的新路径”。银行视角来看,一方面,将优化信贷服务,通过建立监管机制、改善考核制度、调整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升银行对科技贷款投放意愿。另一方面,将扩大股权投资,李云泽局长强调要“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当前“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已经设立AIC公司,并积极探索科创企业股权投资业务,预计后续更多全国性银行有望获得牌照批复,从而进一步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

4)销售与融资两侧施力,支持稳定房地产市场。销售端来看,央行宣布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LPR利率预计也将下调0.1个百分点,将显著节约居民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按揭贷款的利率负担,进一步从销售端提振房地产市场。融资端来看,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个人住房、城市更新等贷款管理办法,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态势。整体而言,从销售和融资供给两侧同时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有助于稳定银行地产相关资产质量预期。

5)降息幅度审慎,后续或有负债成本对冲。我们测算降准对银行业净息差的年化支撑作用或在0.1bp左右,降息对净息差的年化下行影响在6bps以内,整体来看,降息幅度低于预期,隐含政策对于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审慎评估以及兼顾银行息差的考虑,同时仍有可能引导银行存款挂牌利率下降,有效对冲负面影响。年初我们测算,2025年全年LPR调降20—30BP的假设下,2025年银行息差降幅约为10BPs以内,因此此次降息对于息差的负向影响完全在预期内。

6)整体而言,新政对于银行经营预期影响中性偏正向,预计后续板块将兼备相对和绝对收益逻辑。个股方面,可把握两条主线:①高性价比品种,选择2025年业绩增速有望高于可比同业、分红回报和估值空间占优的银行;②中长期配置型品种,主要是未来三年盈利增长确定性较强、ROE波动率低、市场预期差大的银行。

保险:具有持续增量资金的耐心资本,补充核心资本和分红险转型提高险资波动承受能力。

1)资本端:险资净资产增速快于总资产增速,长期投资成效显著。截至今年1季度末,保险行业总资产为37.8万亿,净资产为3.5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和20%,净资产增速快于总资产增速,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股债双牛,长期投资取得初步成效。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再引导行业深入推进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作正在加快实施,大型保险集团资本补充已经提上日程,各地也正在多渠道有序补充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随着大型保险集团资本进一步充实,有助于保险公司提高市场承受波动能力,压实耐心资本、长期资本、跨周期投资的资本基础。

2)资产端: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持续推进,累计金额达2220亿元。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始于2023年10月。第一批获批试点的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各出资250亿元,设立规模500亿元的公司制基金。相关基金于2024年3月4日正式启动投资,截至2025年3月初,500亿元已悉数投资落地。今年启动了第二批试点。1月份,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及相关保险资管公司获准以契约制基金方式参与试点,开展长期股票投资,规模合计520亿元。3月初,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保险、平安人寿等5家保险公司获批开展试点,规模合计600亿元。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会上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二是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三是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调动机构积极性,调整优化监管规则,进一步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3)负债端:1季报总体超预期,分红险转型取得初步成效,负债端转型为耐心资本发展奠定基础。今年上市公司一季报有三个验证:第一,新业务价值高增长验证了头部公司正受益市场洗牌,发展低成本负债提升资产端长期配置能力。第二,部分头部公司分红险转型成效验证了公司从类自营走向类资管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分红险有助于承受资产端更大的波动,平抑对客户和股东的影响。第三,1季报主要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大幅改善验证了头部公司过去五年拉长资产久期积累了大量浮盈。我们重申保险板块强于大市的判断,上市保险公司均有配置价值。

风险因素:经济增速下行风险;政策力度或效果不及预期;外部扰动超预期。

固收

本轮一揽子货币政策工具有何看点?

明明  周成华  余经纬  赵诣

降准0.5pct释放长端流动性,对冲政府债供给压力,优化资金结构。央行宣布降准0.5pct,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6.6%降至6.2%,降准资金将于本月15日的缴准日落地。5月政府债供给压力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商业银行注资特别国债均有落地,或贡献一定流动性缺口,5月降准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配合财政端发力。4月长端流动性近似等额续作,而5月央行降准释放1万亿的长期流动性,也是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结构性的改善。

汽车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率降至0%,大力支持汽车服务消费。央行公告中提及“下调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换言之其存款准备金将降至0%。将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设定为0将实质性的取消其信贷投放限制,大幅增加对于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预计未来汽车金融行业资产规模或迎来较大扩张。

兼顾内部需求和外部条件,逆回购利率降息10bps。会后央行官网发布公告称“从2025年5月8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50%调整为1.40%”。离岸人民币汇率已下行至7.2附近,汇率对价格端工具制约缓解;2025年以来地产销售数据改善有限,信贷需求承压,商业银行息差压力较高。逆回购利率降息预计将带动LPR报价同步下调,而后续存款利率也将存在下行空间,预计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负债成本。

结构性工具利率普降,压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推动经济转型。央行官网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5月7日起,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此前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曾在2024年1月降息25bps。考虑到当下结构性工具余额仍在5.9万亿元,预计这一轮结构性工具降息将有效压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引导其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让利。

公积金贷款利率降息,配合总量价格工具支持地产需求回暖。央行公告“自2025年5月8日起,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2025年以来地产销售数据显示商品房需求持续处于历史低位,而信贷增长修复也较为缓慢。本次央行对逆回购降息料将引导1、5年期LPR报价分别下行10bps,未来房贷等贷款利率将随之走低,叠加公积金贷款利率降息,居民端购房需求可能存在被提振的空间。

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再贷款扩容。央行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最初在2024年4月设立,额度为5000亿元,在“五篇大文章”中优先级最高。本次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扩容至8000亿,通过“量增+价降”组合拳强化对硬科技领域的定向支持,预计将有效缓解科技企业研发投入长周期与短期流动性约束的矛盾,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创设5000亿服务消费、养老再贷款,强化两大领域金融支持。本次创设的服务消费、养老再贷款增加了对消费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关注。通过定向注入低成本资金,重点支持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及养老产业,一方面,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普惠性消费场景和养老服务体系的信贷投;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协同引导资源向民生短板领域倾斜,激活银发经济消费潜力。

支农支小再贷款扩容3000亿元,央行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仍大。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新增3000亿元,延续了央行对普惠金融领域的长期支持导向。通过“量增+价降”组合,进一步降低涉农、小微及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其抵押品不足、信用体系薄弱等融资约束。政策优化管理方式,提升资金分配灵活性,强化地方法人银行服务本地经济的能力。

优化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关注后续政策持续创新空间。央行宣布“即日起将两项工具总额度8000亿元合并使用”。两项工具去年以来通过扩大操作规模、延长工具期限及放宽准入条件,强化了资本市场流动性支持机制。SFISF通过“以券换券”提升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则通过低成本资金降低上市公司回购成本。预计后续央行将基于两项工具成效,适时改进和创新工具。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未来央行对债市“科创板”支持或持续加力。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是支持完善科技创新债券的配套机制之一,通过央行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并联合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共同分担违约风险,形成“政策兜底+市场增信”的双层风险缓释机制,疏通了股权投资与债券融资的联动通道,还通过风险分担强化市场信心,未来或进一步拓展至高收益债市场建设,完善科技金融生态。

风险因素:货币政策超预期,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超预期。

银行

如何理解新政对银行的影响?

肖斐斐  林楠  彭博  李鑫  胡家俊

如何理解几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用意?1)总量工具方面,降准有助稳定市场流动性预期,降息有助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整体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将从原来的6.6%降低到6.2%。下调OMO利率0.1个百分点,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央行还提及将引导银行下降存款挂牌利率。2)结构性工具加大力度,有助定向精准支持实体重要领域。主要包括 ①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②增加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③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④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等。整体而言,将加大对于经济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有望提升货币政策效率,精准支持经济重点部门。

如何理解对于银行息差的影响?降息幅度审慎,后续或有负债成本对冲。按降准释放资金10,000亿元测算,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38亿元(即,10,000亿X(2.00%-1.62%)= 38亿元,其中2.00%/1.62%分别为1Y MLF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测算对应银行业净息差的年化支撑作用或在0.1bp左右;LPR下降0.1个百分点对应银行业净息差的年化下行影响在6bps以内。整体来看,降息幅度低于预期,隐含政策对于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审慎评估以及兼顾银行息差的考虑,同时仍有可能引导银行存款挂牌利率下降,有效对冲负面影响。年初我们测算,2025年全年LPR调降20—30BP的假设下,2025年银行息差降幅约为10BPs以内,因此此次降息对于息差的负向影响完全在预期内。

如何理解对于房地产领域的支持?1)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有助从需求端助力地产销售恢复。央行宣布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的利率同步调整。结合LPR利率下调后对按揭商业贷款利息的节约,预计将进一步从销售端提振房地产市场。2)系列融资制度建立,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态势。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指导金融机构继续保持房地产融资稳定,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态势。截至目前,房地产“白名单”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增至6.7万亿元。我们认为融资支持方面进一步完善有助于改善房地产企业现金流,进而稳定地产企业经营。整体而言,从销售和融资供给两侧同时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有助于稳定银行地产相关资产质量预期。

如何理解后续银行融资和银行增量资金来源的变化?1)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有序开展。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大型商业银行正加快实施,中小金融机构多渠道有序补充。2)加大保险公司入市力度:金融监管总局提及①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试点范围,为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②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③推动长周期的考核机制,促进长钱长投。稳定权益回报特征驱动下,险资更大力度入市有望给银行板块带来增量资金来源。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监管与行业政策的不利变化。

投资策略:夯实经济发展信心,助力银行可持续发展。“一行一局一会”在金融政策表态方面定调积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有望提振宏观经济运行表现。降息虽然影响银行资产收益率和息差,但降息幅度小于预期隐含监管对于银行息差的兼顾,同时预计后续将引导银行存款挂牌利率下降,有效对冲负面影响。针对房地产、小微、外贸等重点部门的支持政策也有望稳定银行相关资产风险预期。整体而言,新政对于银行经营预期影响中性偏正向。从板块投资来看,银行受中美贸易的影响幅度将显著弱于其他行业,全年相对价值逻辑成立;绝对收益逻辑仍来自于银行系统性风险再评估带来的估值修复驱动,以及人民币大类资产配置框架下的稳定权益回报特征驱动。个股方面,可把握两条主线:1)高性价比品种,选择2025年业绩增速有望高于可比同业、分红回报和估值空间占优的银行;2)中长期配置型品种,主要是未来三年盈利增长确定性较强、ROE波动率低、市场预期差大的银行。

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2025/5/7|《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点评: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助力稳市场稳预期

作者:杨帆 田良 于翔 玛西高娃 童成墩 肖斐斐 陆昊 薛姣 任柳蓉

2025/5/8|《债市启明系列20250508—本轮一揽子货币政策工具有何看点?

作者:明明  周成华  余经纬  赵诣

2025/5/7|《银行业关于国新办“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新闻发布会的点评—如何理解新政对银行的影响?

作者:肖斐斐 林楠 彭博 李鑫 胡家俊

上一篇:暴富机会又来?特朗普“神秘预告”再现,摩根大通紧急下令:买入!
下一篇:美联储如期按兵不动,称不确定性和滞胀风险上升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